“通识”为创新添绿
“友善用脑”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,在我校已整整持续了八个春秋,现已成为常态。“常态”往往从“动态”走来,又意味着“静态”的开始。可作为推动学校健康发展、推动师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创新型教育,似乎永无“静态”,永无“功成名就”——学校发展的新目标在哪里?师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新路径在哪里?新的动力源又在哪里?
一次教研会上,三年级语文老师郭春芽讲了一个事例:“我教汉字书写课,讲到‘避让’时,张晓红同学说,把字写工整、写漂亮,有些笔画要避一避、让一让,不能让它们打起架来,不然就会写成一坨墨;我们同学天天在一起学习、生活,总会产生一些摩擦,这时候也要避一避、让一让,不然也可能会争吵起来。接下来刘新同学就讲了国学中一个《廉颇与蔺相如》的故事,做了恰到好处的补充……”
听了这个小故事,我当时只是觉得好,但好在哪里、核心价值在哪里,我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。会后,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琢磨——一个小学中年级的学生,在学习汉字“避让”时,能想到为人处世中的技巧“避让”;另一个同学又马上联想到国学中《廉颇与蔺相如》的故事,不能不承认这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!大约一周后,我请科教处主任召集了一个包括我在内的五人小组会议,专题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,力求找出更广阔、更丰富、更有意义的东西来。有人说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德育渗透”;有人说好像是,但不完全是······后来,我又和我校有三十多年教研经验的李幂老师共同分析和探讨,觉得这一现象的确像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学科渗透”,但又更高一筹,其显著特点是拆除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绝对壁垒,实现了书法、国学与做人的“三通”与共融——这不就是当今热火的“通识教育”吗?
于是,我们就开始了以郭春芽班级为基础的“通识教育”的探索与实践。2014年秋季创建了以《书写国学》为依托的“通识教育”课题小组,由郭春芽老师提供实践经验,由李幂老师寻找和提供书法、国学与做人可能“三通”的理论依据与方案;其他语文老师为《书写国学》校本教材的编辑,共编著《墨舞千秋书有法》《中以立骨屋上梁》《侧以出艳绵裹铁》等120篇文章。
本教材的最大特点,就是“通识”——书法要领与国学精髓的通识;学书法与学做人的通识;学做人与学做事学做学问的通识。《书写国学》的每篇文章,均设《书法爷爷讲故事》《书法里面见国学》《书法宝宝新发现》《妈妈的唠叨》和《我和爸爸临墨池》五个基本框题。
“通识教育”是我校“友善用脑”教育的补充与完善。回头看去,我们近两年的实践,靠近了“通识教育”;反过来又是“通识教育”的理论指导,提高了我校“通识教育”的实践。“通识教育”的基本特点和目标同样适用小学,但小学教育毕竟不是大学,因此我们还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发展实态,根据其他学科的特点,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。
(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校长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